万年:引来信贷“活水”变成扶贫“金水”

选择字号:   点击数:


  

万年贫困群众喜领扶贫款。 徐声高 摄

  本报记者 陈绍鹏 方子健

  “2000元对我们这种困难家庭来说,不是个小数目。我用它来买米、买菜,给孙子购买学习用品,日子过得宽松多了!” 12月27日下午,万年县梓埠镇后张村贫困户杨金秀接受记者采访时说。在政府的担保下,他家于2017年年初通过签订小额扶贫贷款合同,向县农业银行申请了一笔10万元的贷款,然后作为股金入股万年当地一家企业,还本付息义务由企业承担,贫困户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,且每年每户按不低于2000元的现金分红,连续三年,合计6000元。截至目前,梓埠镇已有200多户贫困户从中受益。

  而在2017年初,当扶贫干部向杨金秀和丈夫讲解金融扶贫政策时,他们对此将信将疑:“难道天上真的会掉馅饼?”由于家庭生活窘迫,他们还是动了心,最终签订了小额扶贫贷款合同。当年6月,他们就领取了第一次2000元的企业分红。“党和政府真是说话算话,我们从此再也没有顾虑了,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!”回忆起首次分红的情景,杨金秀喜上眉梢。

  杨金秀一家只是万年县众多从金融扶贫政策中受益的贫困户之一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,该县在充分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,按照省委、市委的决策部署,结合县域经济金融工作实际,以产业扶贫为切入点,切实强化金融支撑保障功能,努力健全金融服务体系,用“金融活水”持续滋润贫困群众的心田,有效地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。

  近年来,万年县以产业为依托,着力打造新型金融扶贫模式,通过“政银社”(“政府+龙头企业+专业合作社+银行+贫困户”)扶贫模式,让大批贫困群众享受到金融扶贫的红利。苏桥乡与余干县、余江县接壤,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,山多地少,且交通相对不便,人民生活水平较低,贫困人口众多。为帮助这里的贫困户脱贫致富,在县委、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,农行万年县支行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协商,通过采取“政府担保基金+银行信贷”方式,由农业银行按每户贫困户10万元的标准发放扶贫贷款(执行央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),专业合作社负责按规定用途规范使用扶贫贷款,龙头企业负责对扶贫贷款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,贷款到期由龙头企业负责统一偿还,农户每笔贷款的年收益确保在2000-4000元。据初步统计,截至2017年末,农业银行累计发放扶贫贷款8490万元,支持贫困户849户,合计兑现贫困户扶贫款240余万元,户均增加收入2827元。

  万年县生猪产业不仅规模大,同时规模化养殖水平、良种率、供港生猪占比均位居全省首位。该县依托生猪特色产业,因地制宜地打造了“协银保”(“协会+担保+企业+银行+贫困户”)扶贫模式,让金融扶贫精准发力。2016年以来,人行万年县支行主动与万年县生猪养殖协会沟通,充分发挥生猪养殖企业的地缘优势以及就业人员多的特点,大力宣传扶贫再贷款的优惠政策。同时,积极鼓励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与万年金猪担保公司合作,采取协会推动、银行放款、担保公司担保、企业支持的工作方式,最终实现金融扶贫的工作目标。据初步统计,截至2017年末,人行万年县支行累计对万年农村商业银行、黄河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发放扶贫贷款21650万元,带动银行机构累计发放扶贫贷款21800余万元,帮扶贫困对象近700余户。

  为防范信贷风险,提高银行发放扶贫贷款的积极性,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作用,万年县财产保险公司积极与银行机构进行合作,广泛开展小额信用贷款保险业务。截至目前,累计办理小额信贷保险业务1000余笔。

  建设农村金融(扶贫)服务工作站,是解决当前农村金融服务边缘化的唯一途径,是打通农村金融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重要手段。2017年以来,该县结合地域实际,以涉农银行机构为主体,采取分片包干方式,实施“二步走”工作部署,要求各银行机构按照“四统三型”标准规范建设服务站,初步实现农民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。目前,全县已建成农村金融(扶贫)服务工作站110个,占全县行政村的84.6%,其中16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,普惠金融大格局初步形成。

  “金融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。万年坚持把金融扶贫作为放大资金效应、撬动社会资本、壮大产业规模、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发力点,充分发挥金融市场‘无形之手’的作用,创新实施了‘政银社’、‘协银保’扶贫模式,努力打通金融服务贫困群众的‘最后一公里’。”万年县委书记潘表光对记者说,“为此,我县进一步扩大基层金融网点,整合金融扶贫资源,动员社会资本参与,不断强化风险防范意识,严把信贷发放关、项目建设关,着力打造‘政府搭台、银行帮扶、企业唱戏、贫困户获益’的互动共赢新格局。”

 相关附件